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三下乡】激活乡村振兴“年轻态” 3044am永利学子深耕田间“新农景”

发布日期:2025-07-04    作者:     来源:     点击:

“这片林荫下青苔滑、光线暗,天麻就爱藏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3044am永利教师胡婷一边分发实践所需物品,一边向学生介绍。7月1日,3044am永利“菌依天麻,麻依菌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安庆市宜秀区宣店村,在安庆市印中林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开展天麻种植调研实践和科普宣传,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天麻是地方特色林下经济作物,兼具经济与文化价值,但却面临技术推广难、公众认知不足等问题。”胡婷表示,选择这个调研主题,既能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深入了解乡村振兴,又能助力产业发展帮助农民解决种植痛点问题,实现双向赋能。

躬行实践探真知

“同学们注意安全,小心脚下。”调研实践组在当地种植户的带领下,徒步前往天麻种植大棚,观察天麻的生长情况。天麻种植户介绍,天麻自身无叶绿素,完全依靠寄生蜜环菌获取营养,生长过程对土壤湿度、温度、阴凉散射光等环境条件要求严苛。

如何控制大棚内的温湿度?蜜环菌的培育要点有哪些?团队成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4(1)班的桂璇一边认真聆听专业种植人员的讲解,一边用相机记录下天麻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她坦言,在大棚内,她们亲身感受天麻生长所需的微环境,观察菌棒的生长状态,对天麻种植技术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团队负责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4(1)班的刘越表示,天麻的生长特性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大家走进种植一线,亲眼见证天麻依附蜜环菌生长,感受大棚里精心调控的温湿度环境 。刘越蹲在腐殖土旁,用镊子小心拨开菌材,观察蜜环菌与天麻块茎的贴合程度。“亲身实践,才真正把理论和实际打通,也更懂乡村产业发展需要这样脚踏实地的探索。”

情系乡村解民患

下乡调研,大多面对的是老年人,怎么沟通是科普宣传组面临的第一道挑战。“我们应该怎么把科学的种植方法告诉给爷爷奶奶们呢?”团队成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4(1)班的汪瑜在走访遇阻时,主动调整沟通方式,用方言拉近距离,大大提高了科普宣传的效率。她表示,爷爷奶奶们了解科学种植方式的途径很少,她们应该主动做宣店村与外界的“桥梁”,解决爷爷奶奶们的“心头大患”。

借由这样“接地气”的沟通,成员们兵分多路,前往村民家中、村口广场等人员聚集处,用唠家常、摆事实的方式与村民进行交流。寻访过程中,成员们了解到该村的天麻产业种植技术匮乏,单凭经验种植天麻产量、质量难以保障,其次,销售渠道单一,多依赖传统收购,价格话语权弱等也是当下制约天麻产业前行的“紧箍咒”,明确后续的帮扶工作方向。

此外,成员们还设计趣味问答等创意宣传形式,带动村民参与学习讨论,在展现出极强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将天麻种植技术、销售思路传递给以种植天麻为生的村民们,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时俱进促振兴

传播种植技术、拓宽销售渠道、考察市场情况……“我们想为村民们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团队成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4(1)班的叶馨怡坦言,不管是向外界宣传发声,还是帮助栽培种植,她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希望自己也能为乡村振兴添一份力。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乡村振兴的阵营?”团队成员、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24(1)班的艾蕊与伙伴们一拍即合,决定从短视频入手。从拍摄到剪辑配音,成员们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通过抖音等平台传播推广天麻产业,以“年轻态”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以年轻化叙事风格打破传统农业刻板印象。

“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升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积累基层经验,为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胡婷表示,未来团队计划结合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加强与企业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实际支持,探索 “三下乡 +乡村振兴” 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撰稿:学生记者 邹紫奕 马士蕊  摄影:陈瑶瑶  审核:张万茂)

上一条:【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3044am永利多措并举 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下一条:华东师范大学周小奇教授应邀作生态学学科建设指导

关闭